發(fā)布時間:2025-05-11 02:10:35
古代商店建筑的形式可從繪畫和文獻中了解一個梗概。大體有兩種類型:臨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布局是院落式,把院落臨街的一面向外敞開做鋪面房,即為臨街商店;也有少量臨街建門,穿過庭院后始進商店的,則為院落型商店。 臨街商店面寬一至五間不等,以三間居多數(shù)。后面布置庭院和房屋,作為庫房、居室或作坊。大型商店有時把邊上一間開作門道,車輛可進出院內(nèi)。
臨街鋪面房一般為單層,也有二、三層的;多用雙坡屋頂,宋至明代常用懸山式,清代北方為硬山式,南方為馬頭墻式。北京的商店多在房前檐接出一間或半間進深的平頂房,叫“拍子”。拍子頂部用磨磚做冰盤檐,下加木制掛檐板。有的在頂上加木構或雕磚的欄桿,稱作“朝天欄桿”。
北方的樓房鋪面多在前面加拍子或單坡抱廈,樓身稍向后退,有的二、三層樓逐層后退或做成勾連搭屋頂。南方的樓房鋪面則多臨街直上,層層加欄桿,掛檐板、垂蓮柱等。
臨街商店有的做成若干家通脊聯(lián)檐的廊廡,多是官府建造出租的。明代永樂初年建都北京時,在各城門和鐘鼓樓等處由官府蓋鋪店房出租,稱“廊房”。現(xiàn)北京前門和西四有兩層的轉(zhuǎn)角樓廊,建于清末,就是廊房的遺跡。北京在明清兩代還建有一種半臨時性的棚房。乾隆南巡時,揚州曾仿北京的廊房和棚房建買賣街,雖為一時點景之作,也反映這種店鋪形式對各地的影響。江南水鄉(xiāng)城市還有臨河的商業(yè)街,臨河出涼棚,做廊街,內(nèi)為商店,蘇州山塘街即為一例。
臨街商店的店面常加木雕、磚雕、彩畫等裝飾,掛有牌匾、幌子以招徠顧客。其中店鋪以銀樓、錢莊、綢緞店、茶莊、藥店最為豪華富麗,而以文物店、書店較為樸素雅致。北京很多店面上部多用透雕的飛罩,兩次間下部裝井口格子欄桿,近似清代室內(nèi)常用的欄桿罩。江南各地多 在店鋪柱間或自柱上向外挑出垂蓮柱、橫枋、花版,上面還加欄桿或靠背欄桿。在欄桿罩或垂蓮柱內(nèi),有的逐間裝槅扇或明間裝槅扇,次間裝檻窗,形成封閉的店堂。有的則裝版門或素木板,營業(yè)時卸下,形成開敞店堂。北方大商店柱子多為方形,下部釘竹片保護,外露部分多涂綠色,加彩畫,槅扇用紅色,罩和欄桿加金粉。南方一些豪華店鋪全部涂金或烏金,局部填飾朱、藍、綠色,尤為富麗。 店肆
店名多書寫在檐下匾和朝天欄桿上。又自拍子的掛檐板上橫挑出幾根雕花橫木(稱“挑頭”),下掛垂直的招牌和幌子。店前階下兩側(cè)有時還設柵欄和系馬石柱。有的在店前附建沖天牌樓(見坊表),上加有斗栱的懸山頂。也有不帶屋頂?shù)呐品?。牌樓上掛匾額,也有自柱上出挑頭,掛牌匾和幌子。有時還把原在鋪面上的飛罩裝在牌樓的枋下。 院落型商店都是大型商店。有的利用住宅改建,如北京的一些古玩店。杭州胡慶余堂國藥號是現(xiàn)存院落型商店中較典型的。
店堂內(nèi)部一般都有高的柜臺,柜臺前店堂設有桌椅,兩山懸掛鏡子和鏡屏等飾物。柜臺內(nèi)沿壁設貨架,陳列商品。柜臺、貨架多用朱紅或栗色。有的柜臺上部有掛落,裝修等,以劃分店堂內(nèi)外空間。有的在后金柱屏門間掛鏡,以增加空間的深度感。樓房有的設有樓井。有的商店辟有內(nèi)室,陳列精美家具,接待顧客,稱為內(nèi)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