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15:54:24
一般是指住宅中的屋頂平臺或由于建筑結(jié)構(gòu)需求而在其他樓層中做出大陽臺,由于它面積一般均較大,上邊又沒有屋頂,所以稱作露臺。
1.露天臺榭。《史記.孝文本紀》:"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chǎn),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后遂以"露臺"為帝王節(jié)儉之典。
2.臨時搭建的露天舞臺。
3.在平地上用土、石筑起的高臺。
4.曬臺,涼臺。
紫禁城里的露臺
露臺亦稱仙臺,位于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東側(c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臺坐落于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之上,面積為7㎡,以白石欄桿相圍。欄板高0.42m,寬0.84m,南北相對各兩塊,西為三塊,東為兩塊,中為入口,欄板間以石望柱相接。臺內(nèi)地面鋪米黃色斑石。臺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桿相攔,南北兩側(cè)有石階通至臺下石洞。
洞的正面與南面各辟洞門,正面為朱扉金釘宮門,南為朱漆板門。門洞口皆寬0.8m,高1.9m,素白石券。南門券頂上方為半圓形木雕透窗。洞內(nèi)有佛龕座北面南,東壁上嵌有石刻的乾隆御書經(jīng)文,冬日的陽光經(jīng)透窗可直射在經(jīng)文上,字跡清晰。
露臺不僅可登高遠眺,還與同一院落的軒、亭建筑組合,豐富了院內(nèi)的建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