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22:11:25
嬪妃的住處有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等。
1、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筑。屬于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位于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后宮之中離養(yǎng)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xiàn)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后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后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后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后因乾清宮發(fā)生火災(zāi),萬歷皇帝也曾住此宮,并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nèi)災(zāi)情異象屢屢出現(xiàn),皇帝在此宮齋居。
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后,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后,即孝圣憲皇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并詣永壽宮問安。
清代的永壽宮因為距離慈寧宮、養(yǎng)心殿最近,所以屢次作為筵宴場所,在公主下嫁時宴請女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shè)宴于永壽宮,而且還設(shè)了中和樂器,演奏營造喜慶的氣氛。
道光中晚期,外侮內(nèi)患日盛,而朝廷內(nèi)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壽宮。光緒以后,此宮前后殿均設(shè)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2、翊坤宮
翊坤宮是明清宮殿建筑之一。位于故宮西路開放區(qū)。曾是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
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北京故宮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位于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宮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
檐下斗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東、西配殿分別為養(yǎng)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頂建筑。后殿麗景軒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光室、猗蘭館。
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宮后曾居住儲秀宮后殿(今麗景軒),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婉容曾居住于此,并在裝修陳設(shè)中融入西洋元素?,F(xiàn)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筑,屬于故宮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為后妃所居,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
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后殿為寢宮。雖為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間,便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
乾隆駕崩后,嘉慶帝住于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養(yǎng)心殿。此后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于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后仍經(jīng)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位于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后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后,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居于此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永壽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翊坤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儲秀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咸福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