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05:57:04
沿諧趣園涵遠堂西側(cè)青石臺階及“尋詩廷”殘跡北行,可到達霽清軒的南口,建筑為垂花門形式,高3.26米,面積25.2平方米。一殿一卷懸山式頂,灰色筒瓦。明造天花,蘇式彩畫。金磚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礎。前檐南面有穿帶式板門,門上兩個門替,有石抱鼓。后檐原有四扇板門,現(xiàn)拆除。山面有坐凳媚子、倒掛媚子。磚砌臺明石角柱臺基,青石垂帶臺階。
垂花門兩翼是對稱的圓弧形院墻,正殿霽清軒坐落在垂花門內(nèi)北側(cè),建筑面闊三間,四周出廊,高3.58米,面積114.2平方米?;彝呔砼镄绞轿蓓?,金磚地。檐、柱上彩畫綠色底藤蘿花。青石圓鼓鏡柱礎。前檐明間裝修四扇隔扇,五福捧壽裙板,上為步步錦圖案。中間簾架玻璃門。次間為支摘窗。檐柱間有倒掛媚子,坐凳媚子。后檐明間與西次間為支摘窗,東次間為磚墻。磚砌臺明石角柱,青石垂帶臺階。后檐圍廊東西與兩翼依山順勢的游廊通連,西面以十一間轉(zhuǎn)角游廊連接玉琴峽,東面用二十九間游廊沿山巖下降的坡度做成半圓形的爬山廊將山下北面的三間穿堂殿、八角重檐亭等建筑連綴在一起。
霽清軒的西殿名清琴峽,建筑坐西朝東,面積81.3平方米,高3.14米。面闊三間,前檐有廊。懸掛匾額“清琴峽”。建筑原為灰瓦卷棚、前后穿堂,光緒重修時改為面東開門帶前檐廊的硬山式樣。檐裝修四扇隔扇,五福捧壽裙板,中間簾架玻璃門。殿內(nèi)裝修碧紗櫥、落留清琴峽因水景命名,乾隆皇帝賦詩:“引水出石峽,抱之若清泉,俠即琴之桐,水即琴之弦,此處面對龐然的址趙道逛,山脈與地平面形成約45度斜坡,造園者因山制宜,將后溪河的河水一分為二:一水向南,經(jīng)玉琴峽流向,諧趣園;一水向東,穿過地下的人工暗道從清琴峽三間殿下舊舊而出,順著山脈鑿成的峽谷流向東北的圓明園。清琴峽和玉琴峽的造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玉琴峽曲折錯落。水聲激響, 如玉琴鳴奏,清琴峽直通平緩,泉流潺潺,其清音如琴,峽雖由人做,卻宛自天成。
清琴峽南側(cè)八角亭,八脊重檐元寶頂,圓柱,藻井天花,蘇式彩畫。建筑24.56平方米,高3.15米。前檐南、北側(cè)無坐凳媚子,后檐四面有坐凳媚子倒掛媚子。青石階條石臺基,如意臺階。
清琴峽對面假山上是一座形狀為四方的形四方亭。在清漪園時期,此亭為八方重檐式樣,光緒年間重建時,改為為四脊攢尖方寶頂,牡丹圖案井字天花,蘇式彩畫。金磚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礎。建筑面積28.09平方米,高3.48米。前檐南側(cè)檐柱間有坐凳門子,金柱間為落地罩,卷草裙板。倒掛嵋子為卷草式花窗,間柱下有四個垂柱。東西北三面有坐凳媚子。青石階條石臺基,四周堆砌黃石,云步踏跺臺階。此亭高居山巖之上,可以遠眺田園景色,俯聽溪流清韻,是園中一處位置極佳的觀景場所
建筑東院墻西側(cè)三間東房,前有廊。南套院南、北各有三間建筑。八角亭東側(cè)三間南房.周圍廊。清琴峽西側(cè)南部西房三間。北部西房二間.北側(cè)西北房互間,均為硬山頂,藻 驪專地,圓柱,圓鼓鏡柱礎,繪蘇式彩畫。東北角為霽清軒的北門,乾隆時是清漪園的東北門。建筑坐南朝北,面積15.69平方米,硬山式頂,兩扇穿帶式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