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12:19:11
丹霞地貌的形成過程可以追溯到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地殼變動使得紅色地層經歷傾斜和褶曲,原本的盆地也隨之抬升,形成了外流區(qū)。流水順著巖層的垂直節(jié)理,侵蝕出兩壁直立的深溝,即巷谷。在巷谷崖麓,未被流水完全搬走的崩積物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這些錐體不斷增高,擴大覆蓋范圍。
隨著侵蝕的持續(xù),崩積錐的頂部逐漸縮小,形成各種奇特的地貌形態(tài),如堡狀殘峰、石墻和石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貌進一步被侵蝕,最終轉變?yōu)榫徠虑鹆?。在砂礫巖中,碳酸鈣的溶解形成了溶溝、石芽和溶洞,甚至發(fā)育出石鐘乳。而在節(jié)理交匯處,形成了漏斗狀的地貌,如在砂巖中的錦繡地形——錦石。
丹霞地貌的識別特征是其紅色陡崖坡,它們按照不同形態(tài)和體量組成各種地貌,如峽谷的谷壁。紅層地貌主要由侏羅紀至第四紀沉積的紅色砂礫巖構成,經受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獨特的地貌景觀。丹霞山作為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其地質、地貌、生態(tài)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細致,成為全球丹霞地貌研究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