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0 12:44:07
酒樓,又稱酒家,起源于廣州,是一種粵式餐廳。在現(xiàn)代,酒樓已成為香港的主流飲食場所。現(xiàn)今的酒樓主要售賣點心,午市和晚市亦提供炒粉面飯、小菜及燒味等中式食品。酒樓一般有樓座,酒店。唐張謂《同王徵君湘中有懷》詩中提到“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笨梢娋茦遣粌H是用餐的地方,也是文化活動的一部分。
歷史上的酒樓前身是茶樓,早于清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茶樓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并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而酒樓則主要提供酒席。二十世紀初,酒樓開始兼營茶樓的業(yè)務,而單純提供點心的茶樓則逐漸被淘汰。古代的酒樓,如汴梁的豐樂樓和欣樂樓,都是豪華建筑,結構復雜,為當時的街景增添了豐富性。
現(xiàn)今的酒樓已經較少以點心作為招徠,大多會稱呼自己是海鮮酒家,也有部分酒樓的名稱會加入火鍋或燒鵝,作為它們的招牌菜式。以前點心只會在早市和茶市供應,但現(xiàn)在通常與午市亦會有點心供應。香港的著名酒樓包括蓮香樓、龍門大酒樓、美心大酒樓、新光酒樓、明星海鮮酒家等。
酒樓的建筑類型多樣。樓房型以二至三層的樓房為主,樓下布置散座,樓上分隔為小室。宋代稱閣子,清代稱雅座。樓梯不設在明間。有的廊廡環(huán)繞,前有庭院;有的全部建樓,不留院場。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畫了兩座酒樓,就是這種形式。
酒樓宅邸型店內有若干院落和廳堂,廊廡也多做成單間閣子,可同時供若干宴會用。庭院上部罩以天棚,下設散座,有大宴會可在院中設戲臺演戲。清代大飯莊多為此種類型。
花園型在園內建軒館亭榭,種植花木,房屋使用靠背欄桿(釣窗),有園林特色。有的利用舊園設店。宋新鄭門西宴賓樓附有亭榭、池塘、秋千、畫舫;城內張八家園宅正店,也屬此類。
清代江南水鄉(xiāng)酒食店多建于橋頭路角。揚州大東門如意館靠釣橋,門面一層,后部兩層,下層為臨水房廊,小店的客座往往同廚房連通,有的把烹飪設施設在入口處,以廣招徠。裝飾上,宋代大型酒店、食店在門前用木枋扎彩樓,加種種裝飾,施朱綠彩畫,稱為“歡門”。酒店大門兩旁立紅色柵欄,豎店名牌,懸掛青白相間的酒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