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20:32:54
在洗手間聽到兩個女生對話。
小朱是其中一個應屆畢業(yè)生,在銷售崗,底薪3000。
平常不去見客戶的時候,在辦公室被老板娘黑著臉嫌棄。出去見客戶吧,繞了大半個深圳,車費不報銷,提成都不夠一天的開銷。
“這個月,只發(fā)了2000,但是我特別想給我媽打筆錢”。
另外一個銷售狠狠地拍了她的肩膀,試圖斷了她的念頭:“都自顧不暇了,你還是省省吧”。
特別理解那一瞬間,小朱眼神黯淡,只能一聲嘆息的無奈。
剛畢業(yè)那會,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父母給予期望的,也是對自己心存幻想的。
那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在沒畢業(yè)之前,你可以受之無愧地接受家里的任何饋贈,但是畢業(yè)后,你再開口找家里要錢,就成了堵在心口的難言之隱。
甚至特別懂事的孩子,不給家里寄個千把塊錢,還會愧疚,陷入自我懷疑。
有一段時間,我也特別愛打腫臉充胖子,告訴爸媽我過得特別好,逢年過節(jié),就給他們包兩個大紅包。
直到有一天,有個上司數(shù)落公司一個同事說:“不要年紀輕輕的就掏空自己,去給父母這些他們暫時還不需要的錢。拿這些錢去投資自己,然后將來回報他們更多,不好嗎?”
這段話算是讓當下的我卸下了所有負擔吧。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再給家里打錢,而是報培訓班,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必要的開銷,比如亂買衣服之類的。
有的時候亂花錢了,看到自己的父母買菜了把塑料袋都攢著,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大手大腳。
但大多時候還沒來得及細想,就成為了過往云煙了。去年,我爸生病住院,我又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以前我一直覺得,小孩和大人的臨界點是有沒有結(jié)婚,只要沒有結(jié)婚,你就可以躲在象牙塔里扮嫩、找依靠。
其實不然,當我邁入25歲大關(guān)的時候,我隱約發(fā)現(xiàn)父母對我開始有所依賴了,他們開始跟你商量要不要買保險、住院要住多久......
尤其是我媽輕瞄淡寫地說,今年裝修房子,你也贊助幾千塊吧,那時候我才真正覺得,他們真正到了需要我的年紀。
所以我開始控制自己的支出,每個月給我爸發(fā)生活費。
這個過程其實是很痛苦的,我爸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在沒有任何收入的一年里,他自己從來都沒有主動開口找我要過錢。
我剛開始轉(zhuǎn)賬給他的時候,他還會特別生氣,說你給我錢干嘛,然后凌晨2、3點一聲不坑的點了收款。
后來又開始旁敲側(cè)擊地暗示我,有的時候是要維修手機,有的時候是說在外面吃飯,然后我給他打錢了,還得編一大段微信安慰,讓他不要把錢的事放在心上,他才會緩緩的點開。
前天工作了一天的我,絞盡腦汁地回復完我爸后,突然開始嚎啕大哭,為長大的自己,為精疲力盡也要扮演一個成年人的自己。
哈哈,終究我也成為了一個不動聲色,就能自己扛下所有的人了。
那時阿發(fā)安慰我說:“當你的父母向你開口的時候,他可能猶豫了一個星期,也可能一夜沒睡,他一定心懷歉意,想開口,又開不了口?!?/p>
深以為然,能在能力范圍內(nèi)幫到他們,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也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理由的吧。
所以回到“畢業(yè)后,該不該給父母打錢”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有兩個。
為什么剛畢業(yè)那會不建議你給父母打錢,因為他們也知道那時候的你舉步維艱,不忍拆穿,所以收你500,又偷偷地塞回了1000。
為什么又建議你在父母需要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們打錢,因為成長就是,力所能及的愛,小時候他們能給我們,我們長大了也能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