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0 13:00:26
在蘭州,與人們?nèi)粘I钕⑾⑾嚓P(guān)的一碗面叫作“牛肉面”。而開遍大江南北的“蘭州拉面”,其實并不是蘭州的,那是青?;∪嗣竦娜珖B鎖。
鑒于化隆人民的“捷足先登”,近年來,蘭州市政府也對牛肉面進(jìn)行了統(tǒng)一的行業(yè)定標(biāo),注冊了統(tǒng)一的標(biāo)識logo——一個牛頭的圖像、同時也是正在抻拉面條的形象。而蘭州的面館也開始走出蘭州,為“蘭州牛肉拉面”正名,其中名聲較響的“馬子祿”、“東方宮”、“金鼎”等等。不過,在蘭州人們看來,這些走出去的牛肉面雖然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但離了蘭州的水土就少了點真正的蘭州味,在蘭州,人們更愛的還是街邊巷角的回民老店。
在豆媽老家的樓下街邊,就有這么一家純正蘭州味的牛肉面館,叫作“磨溝沿”。這是家頗有民族特色的面館,裝修風(fēng)格偏于清真,店面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回民,姑娘們頭戴紗巾,小伙子都戴著干凈的小白帽。在蘭州的這幾天,這里也是我的默認(rèn)早餐點。
這里的天亮得要稍微晚點,早上七八點之后,街上的人才慢慢多起來,這個時候去吃牛肉面,也是店里人最多的時候。我一般都是八點左右,和豆媽一起,穿著寬松短衣,趿拉著拖鞋,抱上小豆丁,踱到磨溝沿吃上一碗牛肉面。
進(jìn)了店,先在進(jìn)門側(cè)邊的收銀臺買票。一般是我要一碗,豆媽和小豆丁合要一碗。買好票,豆媽帶著小豆丁先去找位子——這里的餐桌都是水磨石澆的長條臺子,一個臺子可以坐六個人,大家不管是否相識,都是撿了空位就坐。在餐桌最多的區(qū)域的顯眼處,有自取餐具的臺子,上面擺著兩個大大的保溫桶——一個裝紅棗水,一個裝面湯,這是蘭州牛肉面館的標(biāo)配——在以前,蘭州牛肉面館招徠顧客的特色服務(wù)就是“進(jìn)門送面湯”,不顧你吃不吃,只要進(jìn)了店面,迎面先奉上一碗免費的熱面湯,以示店家的熱情大方,也便于食客開胃,這習(xí)俗保留至今,便演化成了這顯眼處的免費不限量面湯保溫桶。
在豆媽找位子這時候,我就攥著票兒去取面窗口排隊了?;旧?,排隊會在七八人之后,人多時則要到十幾人開外。不過,隊伍的前進(jìn)速度很快,不到三五分鐘,等你排到前五的位置時,窗口另一側(cè)的端面小伙就會收了你的面票,問好你要的面的粗細(xì),讓最里面的拉面小伙開始給你拉面了。
取面窗口的里側(cè),是全通的廚房,里面至少有四個人,拉面、煮面、端面、調(diào)湯。最里面的是拉面的,聽到端面的喊了什么面之后,拉面師傅就要迅速擇取一份面團(tuán)開始拉面,各種面型在他神奇的手中揮灑而出 。拉面是個技巧活,也是個炫酷的活兒,蘭州牛肉面的logo形象就來自于拉面師傅。牛肉面的面型也很多,有圓有扁,有粗有細(xì),圓的從粗到細(xì)是“一細(xì)、二細(xì)、三細(xì)、細(xì)、毛細(xì)”,扁的由寬到窄是“大寬、寬、韭葉”,還有三角形的“蕎麥棱”,不一而足。我一般要“韭葉”,半厘米左右寬的扁面,煮得又透又筋道,豆媽因為要顧及小豆丁的口感,則會要一個細(xì)面。我不太習(xí)慣圓面,“毛細(xì)”和“細(xì)”的么不夠筋道,“三細(xì)”“二細(xì)”以上么又會稍有點硬,至于“蕎麥棱”個人覺得和三細(xì)口感差不多,皮帶一樣的“大寬”雖也是扁面但畢竟還是太過粗獷,所以,還是韭葉最好。
拉面師傅拉好面之后,把面直接甩進(jìn)煮面小伙跟前的大鍋里,然后由手持長筷的煮面小伙負(fù)責(zé)把控時間火候。豆媽和小豆丁的細(xì)面,我們都會讓煮面師傅多煮上一會兒,煮得透透的,小朋友好下口。
待煮面師傅把面煮好撈出,盛在大碗里遞給最靠外的端面小伙,一碗牛肉面就剩最后一道盛湯加料的功能工序了。端面小伙接過面碗,飛快地舀湯、加肉、加蘿卜、加香菜蒜苗、加辣子。在端面師傅盛湯的時候,你要抓緊提你的特別要求——辣子要多要少,不要蒜苗或者不要香菜,不要蘿卜或者加些蘿卜。豆媽不吃香菜,小豆丁還不能吃辣,所以豆媽的那碗細(xì)面就需要走兩趟,先不加香菜不加辣子端回去,撥出小半碗面條倒點湯再端回窗口盛滿湯加辣子。
當(dāng)然,一般不講,就是滿滿的湯,蘿卜蒜苗香菜加兩勺辣子。另外,吃面的人少有提“多來點肉”的,其實就算你提,端面師傅也只是象征性的多揮一下勺子,對肉量而言并沒什么實質(zhì)性的變化。蘭州牛肉面,講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指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紅,四綠蒜苗香菜綠,五黃面條黃,這當(dāng)中看似并沒有牛肉什么事。實際上,蘭州牛肉面的核心要義在于“湯清”,而牛肉的重頭戲不在面碗里而是湯鍋中。所以,端面小伙對面湯鍋旁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看似不參與每一碗面的制作過程的調(diào)湯師傅,才是面館廚房內(nèi)最不可或缺的一個人,他掌握著熬湯用的牛肉的用量、火候,其它諸如羊肉、雞肉的配比,還有各種調(diào)料的添加。雖然牛肉面的面湯中,牛肉是絕對主力,但不同的添加和配比會帶來牛肉面湯口感的細(xì)微差別,在口刁至極的蘭州本地人的舌尖味蕾上,這種細(xì)微的差別會被千倍放大,直接決定著一家面館的聲譽(yù)和客源。因此,據(jù)說很多面館的調(diào)湯師傅都是面館老板親自上陣——在天放亮前的四五點鐘,在店門沒開伙計沒來之前,老板就起床了,悄悄來到廚房,在鍋中備好牛肉加上水,起火燒開后,再從懷里掏出一大包事先秘密配置的調(diào)料包倒入鍋中,等牛肉湯熬出味時,才正是伙計上崗店門開張的時候。
傳說總要帶點神秘,事實上,調(diào)湯師傅雖不在廚房常駐,但總歸還是會出現(xiàn)的。我就曾在一天早上的八點半左右,在窗口看到了調(diào)湯師傅打湯、加水加香辛調(diào)料的身影。不過,他倒在大鍋中的那一大包調(diào)料,我確實分辨不出到底都是些什么樣的神奇東西。或許,這當(dāng)中真的暗藏玄機(jī),各家面館的牛肉湯處方確實影響著口味,但對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其實也無從分辨。我和我的小豆丁只知道每天清晨饕餮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正好開啟一天的好時光。
但對豆媽而言,老家街巷邊的一碗牛肉面里,有清醇的面湯,有脆爽的蘿卜,有筋道的苗條,還有清晨的黃河水,干燥的煙塵氣,粗渾的蘭銀腔,和第一次買面時舉過頭頂伸到柜臺的一塊五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