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17:27:31
毓慶宮,古代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添建大殿1座并游廊、抱廈,嘉慶六年(1801年)繼續(xù)擴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加以修繕。有人說毓慶宮曾經(jīng)是專門給太子住的,也有人說毓慶宮是專門兒給皇子們讀書用的。那么歷史上的毓慶宮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又為何被人們稱著小迷宮呢?
毓慶宮位于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筑,前后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3座,西墻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3間。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2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筑為工字殿。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為皇子居所。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基本信息
建筑
毓慶宮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筑,前后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3座,西墻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3間。
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2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筑為工字殿。前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后檐明間接穿廊與后殿相通。穿廊面闊1間,進深3間,東西兩側均為檻窗。后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與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后檐均為檻窗。后殿室內明間懸匾曰“繼德堂”,西次間為毓慶宮之藏書室,嘉慶皇帝賜名“宛委別藏”,東山墻接懸山頂耳房1間與東圍房相通。東耳房內懸嘉慶皇帝御筆匾曰“味余書室”,其東側圍房內“知不足齋”匾亦為嘉慶皇帝御筆。毓慶宮內裝修極為考究,尤其是后殿內以隔斷分成小室數(shù)間,其門或真或假,構思精妙,素有“小迷宮”之稱。
最后一進院內有后罩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懸山頂,前檐出廊,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東西兩側有耳房,與東西廡房轉角相接。
歷史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胤礽所建,雍正以后不再預立皇太子,改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于此宮。嘉慶皇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宮,后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后又遷回毓慶宮。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位皇帝的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宣統(tǒng)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對他在毓慶宮隨英文老師莊士敦學習的情況有較細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