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20:50:25
一座悉尼歌劇院,讓約恩·烏松一夜成名,叫悉尼揚名世界,甚至令澳大利亞的歷史改變;也是悉尼歌劇院,使約恩·烏松與澳大利亞政府反目成仇近半個世紀,從1966年離開的那天起,他再未踏足澳大利亞,一生中從未親眼欣賞過他自己設計的、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建筑之一的悉尼歌劇院。1954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特別委員會受命規(guī)劃籌建歌劇院,首先從30個地點里選中了三面環(huán)海的便利朗角作為歌劇院的興建地點。1955年9月13日,當時執(zhí)政的工黨新南威爾士州首長約瑟夫·卡希爾向全球發(fā)出悉尼歌劇院設計招標,拉開了宛如戲劇般跌宕起伏的悉尼歌劇院設計完工過程的大幕。
1、從淘汰的方案撿回了“必將成為偉大非凡的超創(chuàng)作”。截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的233份設計方案參與“悉尼歌劇院”設計競標。作為主要評選委員的美國建筑大師沙里寧(紐約杜勒斯、肯尼迪兩個國際機場的設計者)因故遲到,他對其他評委已經(jīng)選出的十個方案無一滿意,卻在已遭淘汰的方案中找出丹麥建筑師約恩·烏松那份只有潦草幾筆的設計方案,并大加贊譽“必將成為偉大非凡的超創(chuàng)作”。據(jù)烏松回憶,他對悉尼歌劇院最早的外觀造型設計是受到剝橘子動作的啟發(fā):14瓣的建筑可以結合成完美的球狀建筑體。在沙里寧力薦之下,烏松的方案中標了。 這個結果讓業(yè)界十分意外,非議不斷,連烏松本人都感到吃驚。當時,37歲的烏松只是建筑界的無名小輩,不過設計過一些私人住宅,而且他的設計圖僅像一幅初步的畫作,并沒有任何細節(jié)。但無論如何,首次中標大工程令烏松興奮不已,并立即萌生了要移民到澳大利亞的念頭(1963年,歌劇院興建期間,烏松舉家遷往悉尼的比特渥特)。烏松并沒有料到,自己即將陷入澳大利亞的政治漩渦中。 一個歌劇院的設計建造為何與政治牽扯不清,這還要從當時悉尼的地位說起。上世紀50年代的悉尼還只是一個亂哄哄的工業(yè)城市,而當時澳大利亞的另一個大城市、南部的墨爾本,則被視為該國的現(xiàn)代文明中心,擁有更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在1956年成功舉辦了奧運會,擁有更高的國際聲譽。雖然當時的新南威爾士州首長卡希爾表示歌劇院與政治無關,也不會因日后的選舉結果而有所變化,但悉尼歌劇院最后還是被作為悉尼與墨爾本競爭的重點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勢力博弈的焦點。 1959年3月,悉尼歌劇院開工,工程預算720萬澳元,預計3年左右完工,工程由烏松和著名結構工程師艾拉普監(jiān)督執(zhí)行。這時,悉尼歌劇院的設計還沒有最后完成。烏松在最初競賽中提出的橢圓形拋物線的水泥屋頂設計后來被證實無法施工,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shù)千小時做計算機仿真運算修改,將設計轉(zhuǎn)化為可執(zhí)行的半球形幅度設計。 悉尼歌劇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極為困難,再加上追求完美、近乎吹毛求疵的烏松無法忍受絲毫的瑕疵,因此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建筑經(jīng)費已經(jīng)追加到980萬澳元(近乎追加四成)。艾拉普曾為烏松提供了不少切合實際的施工建議,但都因為不能體現(xiàn)設計的美觀而被烏松忽略,這兩個好朋友也因此漸生間隙。為了籌措歌劇院不斷升高的建筑經(jīng)費,除了募集基金外,州政府還發(fā)行了歌劇院彩券,然而預定完工日期卻從1963年往后一再拖延。外界對烏松的批評也因為大力支持歌劇院興建的卡希爾在任內(nèi)去世而驟然增加。 1965年,羅伯特·阿斯金當選新南威爾士州首長,官方的態(tài)度轉(zhuǎn)趨強硬,一切以盡速完工為考慮。當時阿斯金指派的公共工程部長戴維斯·休為了控制建筑成本及盡早完工,開始質(zhì)疑烏松的計劃執(zhí)行及成本估價能力,兩人的關系因此日趨緊張。 烏松和休的爭執(zhí)持續(xù)惡化,1966年初,公共工程部決定停止給烏松和其設計施工團隊付款。而且,新南威爾士州政府還決定對烏松實施懲罰性收稅,即烏松此前收到的報酬必須向澳大利亞交稅。也就是說,烏松要在澳大利亞和丹麥兩地被雙重征稅,這意味著烏松不僅不能在悉尼歌劇院項目中賺錢,還要為其瀕臨破產(chǎn)。2、“你已然迫使我離職”,他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沒回來?!澳阋讶黄仁刮译x職?!痹?966年2月28日寫給休的信中,烏松寫到。據(jù)烏松當時的秘書雪莉·科里斯回憶,烏松向她口述這封信時,根本不像是在寫辭職信,而更像一封申訴書?!盀跛稍谛胖兄赋?,政府的決定將迫使他關閉自己的工作室,沒有政府的撥款,他就不能給員工支付工資……”很多人都勸烏松不要發(fā)出這封信,但固執(zhí)的烏松一意孤行。第二天,所有的報紙都宣告了“烏松辭職”。 據(jù)報道,在再三考慮到悉尼歌劇院工程對自己的重要性后,烏松曾向休請求復職,但被后者一口回絕。至此,烏松與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的矛盾已經(jīng)無可挽回,1966年,烏松和家人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就悉尼歌劇院后來的完工進度時間表來說,歌劇院的興建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9年-1963年)建立建筑基座,第二階段(1963年-1967年)建立半球形外殼,第三階段(1967年-1973年)完成剩余結構體及內(nèi)部裝修。烏松離開的時候,歌劇院工程的第二階段還沒有完成,由于第三階段的設計圖已經(jīng)完成,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向烏松買下130幅第三階段的設計圖,并且另外指派一個本土建筑團隊接手工程。 為了盡快完工,新的建筑團隊對烏松原先的設計做了多處改動,后來歌劇院被詬病的一些缺陷,如歌劇廳空間過小,音樂效果不佳等,也與設計施工上的妥協(xié)不無關系。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劇院盛大開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xiàn)場剪彩,烏松收到邀請但沒有前往。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單,被譽為是20世紀最經(jīng)典的建筑之一。3、“如果你喜歡一名建筑師的作品,那就應該把項目交給他去建,而不是授予他一枚獎章。”悉尼歌劇院對澳大利亞和烏松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她讓悉尼海灣成為聞名于世的觀光點,改變了悉尼甚至澳大利亞整個國家的形象,但卻令烏松背上了超支并中途退出的黑鍋,束縛了他在建筑界創(chuàng)作、接案、競標的機會,讓他付出了的沉重的人生成本。 離開澳大利亞以后,面對所有的指責,烏松沒有辯解,對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保持沉默。盡管晚年的烏松表示自己并不怨恨澳大利亞,“那只是一種教育,我一生不曾怨恨任何事情”,但他的內(nèi)心或許沒有真正釋懷過———1973年,澳大利亞皇家建筑學院授予烏松建筑金獎,烏松接受獎章但沒有出席頒獎儀式;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邀請烏松參與設計當?shù)匾粋€度假村,烏松派了同樣也是建筑師的兩名兒子簡和金前往;1998年,悉尼授予烏松“城市之匙”自由獎章,烏松沒有前往領獎,時任悉尼市長親赴哥本哈根將“城市之匙”交到他手上;2003年,烏松獲得悉尼大學的榮譽博士稱號,也是兒子簡代他參加授予儀式。 烏松一生中從未親眼欣賞過他自己設計的偉大建筑。但他的兒子簡說,他的父親從未參觀過悉尼歌劇院的事實,并不意味著他沒有體驗過這幢建筑?!白鳛樗膭?chuàng)造者,他只是不得不閉上他的眼睛去體驗它?!焙喺f。 2003,烏松獲得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評審團認為,烏松“設計了一幢超越他的時代的建筑物,遠遠領先于可以運用的技術,并且,他為設計一幢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形象的建筑,承受住了非同尋常的攻擊和負面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