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0 10:40:29
在古代,人們除了有名和字之外,還會自取別號。別號,又稱作“號”,是個人除姓名外的另一種稱呼,廣泛用于文章、書籍和字畫的署名。關(guān)于別號的起源,文獻上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可以推測至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如“老聃”、“鬼谷子”等人即可視為早期的別號。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以“五柳先生”為號,南北朝時期更多人起號,至唐宋時期,起號成為一種普遍風氣,延續(xù)至元明清時期,甚至形成了用號的風俗。例如,明朝畫家陳洪緩就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數(shù)個號。近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取代。號主要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受家族、宗法、禮儀和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達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別號。
“居士”一詞,起源也與佛教有關(guān)。據(jù)說,佛陀在鹿野苑傳教時,俱梨迦的長子耶舍因厭倦豪華生活而尋求佛陀幫助,佛陀收他為弟子。俱梨迦也因受佛陀啟示而想出家,但擔心家業(yè)無人管理,佛陀告訴他信仰佛法不必出家,于是俱梨迦成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被稱為優(yōu)婆塞,即居士。在中國,“居士”一詞在《禮記》中就已出現(xiàn),指的是有道藝而不求仕宦的處士。唐宋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知識分子影響深遠,因此許多人喜歡以“某某居士”為號,在別號中形成了“居士一族”。其中,文學界的居士尤其著名。
古代文人雅士的別號雖然繁多,但總結(jié)起來,取名有一些共同的傾向。有的別號來自居住地的地名,如秦觀的“淮海居士”、范成大的“石湖居士”等;有的來自住地寺廟的名字,如白居易的“香山居士”、曾畿的“茶山居士”等;有的則來自居住環(huán)境中的某一景觀,如蘇軾的“東坡居士”、袁枚的“隨園居士”等;還有的直接取自佛教,如李白的“青蓮居士”、周邦彥的“清真居士”等。
許多文學居士的別號多是在中年甚至晚年時取或改的,這與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相符。到了晚年,文人雅士往往虔心事佛,一方面是因為退出了仕途,有更多時間學佛,另一方面是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們對佛教產(chǎn)生興趣。取別號時,他們或以地名、或以景觀、或直接來自佛教,但也有些別號有特殊的來歷。如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唐寅自號“六如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等。
佛教與古代文學家的關(guān)系密切,居士文學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應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