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16:31:29
各具特色的民居:
拉祜族建筑特色-樁上竹樓
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蓋在幽竹叢林深處,樹林繁茂的山頭或山腰上。建筑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式的茅屋,一類是樁上竹樓。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墻角就是神龕。
僳僳族建筑——木楞平板房
山區(qū),多數(shù)村莊座落在山腰。房屋結構大致分兩類:一是木質(zhì)結構,房屋的“網(wǎng)壁”用長約一、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結構,先在選好的房基上豎立二、三十根木樁,上鋪一層木板,四壁以籬笆圍成,頂蓋茅草或木板。這房屋的中央設一個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圍著火塘吃飯睡覺。過去他們很少有被蓋,到了深夜被凍醒時,再往火塘內(nèi)加上幾塊柴,吹燃火,又繼續(xù)睡覺。
蓋房時,若主人備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會自動幫助湊足。蓋房這天,他們采取協(xié)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產(chǎn),一齊幫助蓋房。按照習慣,也須在當天建成,否則認為不吉。
這里的僳族人盼房屋門上,常常掛著幾個牛骨頭,表示這家人擅長狩獵,并且是富裕的象征。掛的牛頭骨頭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慶境內(nèi)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墻平板為主,一般都為三間平房,中間設有火塘,左右兩間為儲藏室及寢室。住房對面為畜廄?,F(xiàn)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漢、納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筑結構,別具風格。
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樓
由于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qū)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山區(qū)多為吊腳樓;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qū),住房多以樹柵為墻,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墻,竹片或木片做瓦,內(nèi)分臥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qū),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nèi)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壯族建筑——半干欄式
居住在壩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shù)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可作畜廄,或堆放農(nóng)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筑。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采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xiāng)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于她們與小伙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F(xiàn)在的干欄,內(nèi)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哈尼族主要建筑——蘑菇房
哈尼族創(chuàng)建村落時,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緩肥沃的山梁等墾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條件。從建筑形式來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干欄房、土司政權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以及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房等幾種類型。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筑樣式。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園、寨門、磨秋場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觀,又是尚待開發(fā)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元陽縣勝村一帶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為云南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qū),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nèi)設有祭祖處。哀牢山、無量山區(qū)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經(jīng)濟及環(huán)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幾種式樣。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家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納西族傳統(tǒng)建筑——木楞房
木楞房是納西族傳統(tǒng)的住房形式。以圓木為材料,平齊長度,兩端砍出接口,首尾相嵌,構成四面墻體。然后再架起檁條,鋪上木片瓦,壓上石塊,在墻體圓木間的縫隙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瀘沽湖畔的木愣房多由四排房屋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正房是家人就餐、起居、儲存糧食和雜物的地方,左邊是經(jīng)堂,右邊是畜廄,對面是一幢兩層樓的房屋,樓上分為若干間小屋,是成年男女與“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明代始,麗江已出現(xiàn)宏偉壯觀的瓦房建筑,徐霞客在游記中詳細記述了它的規(guī)模。清代,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漢、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技術、風格不斷被吸收,“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或磚木結構的瓦房,在城鎮(zhèn)和壩區(qū)及河谷地帶的農(nóng)村流行起來。滿樓是汲取藏族建筑風格特點的另一種民居,在永寧、三壩較為普遍。另一種傳統(tǒng)的民居井干式木楞房,在山區(qū)還較多地保留著。大研鎮(zhèn)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納西族博采眾長形成自己民族風格的建筑藝術,于1997年2月4日列入聯(lián)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筑
傣族民居分為干欄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種。干欄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墻、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筑體現(xiàn)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筑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為土墻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qū)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qū)。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墻承重土質(zhì)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shù)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nóng)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于干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臥室,右?guī)繛樽优P室。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白族建筑——“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qū)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qū)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shù)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huán)境優(yōu)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筑。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壽”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墻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qū)ΨQ、和諧優(yōu)美的感覺。面富于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筑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yōu)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nèi)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xiàn)剔透、精巧優(yōu)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區(qū),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與當?shù)氐木幼×曀子忻芮嘘P聯(lián),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筑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nóng)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qū)、半山區(qū),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对柨h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qū),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shù)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chǎn)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nèi),正房堂屋靠墻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于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御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后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民間建筑
多建于斜坡上。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jīng)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guī)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huán)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guī)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的。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于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筑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墻。圍墻內(nèi)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梁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筑學家們都稱贊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藝術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