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17:15:25
團山的名稱由本地彝族語翻譯而來,其意為“藏金埋銀之地”。
團山村,清幽寧靜,是滇南的一個偏遠古老的村落,村落里還保留著一些建于民國初年的舊民居,基本保存完好。從建水往西大約13公里,穿過片片水田,我們的車,柏油路變成石頭路又變成泥土路,再跨過一道小小的石橋,便到了團山堡古村落了。
接近村邊時,遠遠望去,只見青石板鋪路的小村莊中錯落地聳立著幾幢瓦頂?shù)拇u混房屋,看到的小村和我預想的一樣普通,并沒有多少獨特的地方。
“團山村”的得名是有典故的,傳說團山村最早的居民是彝族,團山是彝族的發(fā)音,即“圖手”,建水方言直譯為漢字“團山”,寓意為有山有水有金有銀,風光秀美的地方。
入村必須買門票,因為它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了。
因為不是 旅游 旺季,村里非常寧靜,只有幾位老人在村口悠閑地聊天。
團山古村,是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 歷史 遺存眾多,整體格局風貌完整、真實的傳統(tǒng)風貌型 歷史 文化名村;是“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tài)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也是云南建水的一個安靜而沒有太多人打擾的地方。
往村里邊走邊觀看,有幾處即將倒塌的房屋和墻壁,據(jù)說,早期這里很多建筑物都是由當?shù)氐狞S泥和木柱梁所建,黃泥的黏性很好,但是由于時間年久失修,這些土房子還是容易坍塌,經常會看到提醒路人的告示,離這些即將坍塌的房子遠一些行走。
看到家家戶戶的大門上方裝飾得非常華麗,雕龍畫鳳的木雕,讓人感覺住在這里的人家都是大戶人家。
張氏一門歷來經商為官,村內很多人家都掛著幾百年的門匾。有些是皇上御題,有些是官府冊封。雖然紅漆已經斑駁,但金色大字仍然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
團山民居宅院筑的緊湊舒適,尤以梁棹窗欞間的精細木雕著稱。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動物姿態(tài)、植物紋樣、幾何圖形,都根據(jù)各種形體采取不同的雕鑿方法,穿漏與浮雕相結合,面面俱到,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團山村中現(xiàn)存的古建筑由傳統(tǒng)的漢族青磚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漢彝結合的瓦檐土掌房三類組成,張家花園是團山民居的主要代表,張家的后人仍居住于此。另外的將軍府、皇恩府、秀才府、保統(tǒng)府、土掌房,都是滇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作。
在村里閑逛的時候,見到一位張老伯,他非常熱情地給我?guī)?,?zhí)意讓我去拍攝團山村里的“大承寺”,在張老伯的帶領下,來到了大乘寺。
佛教寺廟大乘寺位于團山寨西南面,背靠連綿的青山,寺前有一圓形大古井,井水清甜,從未枯竭,是村民主要飲用水源之一?,F(xiàn)存建筑為兩殿兩廂一山門,坐西朝東,占地2632.1平方米(地形圖上計算所得,下同),建筑面積745平方米(地形圖上計算所得,下同),中殿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建,大雄寶殿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
兩殿均面闊為12.1米,進深10余米,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屋架。
現(xiàn)存“大雄寶殿”鎏金匾額,鏤雕金神龕和18扇雕鎏金屏門,工藝精良,十分精美,尤其是屏門下部的12個草書圖案大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壽喜”,構思巧妙,龍飛鳳舞,在木雕圖紋中極為少見。右?guī)蓍芟聭矣薪ㄋF(xiàn)僅存肖大成草書詩匾一塊,基本完好。
東寨門 :此寨門處于整個團山民居的對外交通要沖。起著天然屏障,防御功用,建于清光緒年間,建筑形制采用了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土木結構。門樓上還設有槍眼,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給人一種威嚴而不可侵犯的氣勢。
3、北寨門 :北寨門位居團山村西北部。
因此處山清樹碧,流水淙淙,取名為“鎖翠樓”。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占地面積59平方米,建筑面積106平方米,建筑形制采用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結構,其屋檐、窗欞的雕刻較為細致。
門樓上亦設有槍眼,為團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
4、南寨門 :南寨門位于團山南部。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占地面積22平方米,建筑面積41平方米。建筑形制為碉堡式的門樓,其內設有槍眼。
留苑: 約建于民國初期。宅院占地面積487平方米,建筑面積567平方米,計有天井2個,房屋17間,解放后曾為村公所、辦事處用房,現(xiàn)改名為“留苑”。
宗祠為團山村張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1783年,墻上嵌有張氏“百忍宗派”石碑三通。每年,該村所有張氏家族都要在此舉行祭祀儀式活動。張氏宗祠 宗祠為團山村張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門前一棵大榕樹是眾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別,卻是族人議事和祭祖的場所。 宗祠正堂的門框上懸掛有一幅再明白不過的對聯(lián)"張姓始祖,發(fā)籍江西鄱陽許義寨,先輩正宗;氏族興旺,遷移云南建水團山村,后氏立祠",橫批"百忍家風"將一個團山村的古今及內涵作一清晰表白。
新中國建立后,團山大戶人家的宅院分給了窮人們居住,不是所有民居都對外展示開放,再加上大范圍的維修改造,不能全部參觀,張家花園我們游覽的也主要是花園祠堂部分?;▓@祠堂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為一組園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臺,五開間, 卷棚屋頂,敞廊,裝飾雕梁畫棟,莊重典雅,一側有門洞通往祠堂屋后假山。
兩側“吊腳樓”左右對峙,置“美人靠”于廊沿,是憑借乘涼、平心靜氣、修身養(yǎng)性之地。下有池塘,池邊有“福壽雙金”“連年有余”"千層蓮花“石欄望柱,正中一塊圍欄石板的正反兩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名人肖大成“活潑潑地”“活潑天機”手書題詞。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眼前古樸清逸的民宅告訴我,之前的臆斷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團山張姓始祖,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家族。清光緒年間,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門,到個舊開發(fā)礦業(yè),掙得錢財,便回鄉(xiāng)建蓋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輝耀門庭。
穿過寨門走了一段青石板的小巷,一間間青磚白墻的古宅隨著曲折的小路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這兩百多戶人家的住宅多為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團山村古民居的規(guī)模遠遠超出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