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23:59:35
三江侗族民俗有哪些
1. 奇特的侗族婚禮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婚禮非常奇特,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如程陽旅游景區(qū)的八個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舉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門”。侗族婚禮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門”。
2. 極具傳奇色彩的侗族“趕賊節(jié)”
每逢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大年初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xiāng)唐朝村的侗族民眾,便聚在一起舉行獨特的傳統(tǒng)避邪節(jié)——“趕賊節(jié)”活動,企盼著來年汪念搏歲歲平安。
3. 侗族的其他習俗
侗族還有賽蘆笙、踩歌堂、抬“官人”、 “多耶” 、行歌坐夜、 “月堆瓦”、 “不落夫家”、 “偷親”(偷婚)、 “送買轉(zhuǎn)“(送新娘回門)、 “勾親” 、程陽八寨集體婚禮 、攔路歌 等習俗。侗族的風俗習慣很具民族特色。飲食方面,以粳米為主,山區(qū)人喜吃糯米飯,愛打油茶。善腌制酸菜、酸肉、酸魚,有“侗不離酸”之說。好喝自釀的甜酒和低度蒸餾酒。吸煙也較普遍。
侗族男子以著唐裝為主,頭包長青困祥帕。女子頭挽發(fā)髻置于頭的左前方或腦后,插頭簪或銀梳,戴耳環(huán)、手鐲和項鏈;穿大襟無領(lǐng)滾邊衣,系帶扣,里掛胸襟,下圍百褶裙,秒綁腿,著云勾鞋。近幾十年穿戴變化很大,男的多穿裝,女的多改穿唐裝,青年穿西裝的日益增多。侗族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有一個至幾個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戶。村莊依山傍水,房屋“干欄”為主,樓下安放石碓、農(nóng)具、雜物以及喂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中為廳堂,兩邊為火塘,是炊煮和取暖的地方,兩頭為臥室;三樓為臥室和糧倉。風雨橋是侗寨外面為過河而建筑的橋梁,造型別致。涼亭、石板道、寨門、水井亭、“干欄”、鼓樓和風雨橋等,構(gòu)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
侗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嚴格實行族外婚。青年男女婚前戀愛自由,結(jié)婚時也須征求父母的同意。過去姑表婚盛行,解放后已基本消失了。行歌坐月更是侗族男女青年特有的談情說愛形式。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yǎng)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鼓樓是侗寨鼓樓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shè)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jié)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有牛皮長鼓一面,平時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fā)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別寨應(yīng)聲,照例擊鼓,如此,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因此,侗家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
如今,社會秩序安定,長鼓已失去了它傳遞信息的作用。但鼓樓仍然是侗家人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夏天,人們來到鼓樓納涼聊天。冬天,大家圍坐在火塘邊講故事。每到節(jié)日,男女老幼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
風雨橋 又稱花橋,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侗族擅長建筑。一般說,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xiàn)了、石板橋、竹蔑橋等。然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座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筑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紋、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xiāng)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shù)珍品。
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人民喜愛的飲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腦,煥發(fā)精神,兼有祛除濕熱,防治感冒、腹瀉之效。它幾乎成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對于許多人來說,一日兩次打油茶是少不了的。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打油茶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將“陰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有的還染了五彩色)用茶油(茶子樹果實榨的食用油)炸成米花撈出,再炒花生米、黃豆等副食品。最后把粘米炒焦,再放些茶葉稍炒一下,馬上添溫水入鍋,加鹽煮沸,即是油茶水。吃的時候碗里放點蔥花、茼蒿、菠菜等,盛入油茶水,加些炸好的米花、花生、黃豆、豬肝、瘦肉等配料,有的還在油茶水中煮上小小的糯米粉湯團,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了。侗家吃油茶時,主人和客人都圍坐在桌旁或鍋灶周圍,由主婦動手烹調(diào)。第一碗油茶必須端給座上的長輩或貴賓,表示敬意。然后依次端送給客人和家里人。每人接到油茶后,不能立刻就吃,而要把碗放在自己的面前,等待主人說一聲敬請,大家才一起端碗。吃油茶只用一根筷子。吃完第一碗,只需把碗交給主婦,她就會按照客人的坐序依次把碗擺在桌上或灶邊,再次盛上茶水和配料。每次打油茶,每人至少要吃三碗,否則會被認為對主人不尊敬。吃了三碗后,如果不想再吃,就需把那根筷子架在自己的碗上,作為不吃的表示,不然,主婦就會不斷地盛油茶,讓你享用。
行歌坐月 在美麗的侗鄉(xiāng),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社交,“行歌坐月”了。“行歌坐月”就是談情說愛,一般都是農(nóng)閑季節(jié)盛行。很多侗寨有專門的“月堂”,即吊腳樓供年輕人聚會,多數(shù)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與姑娘對歌交游。夜幕降臨了,寨子里的小伙拿著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樂器,踏著斑斑點點的月光,一面拉著琴弦,一面哼唱邀約歌,從喜愛的姑娘吊樓下走過。琴聲歌聲撥動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們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計,推開窗子往吊腳樓下窺視,見是自己喜歡的人來了,就打手勢,示意他可進樓。如果是自己不喜歡或不認的人來邀約,她們就急忙將窗戶關(guān)起來不去塔理。假若那小伙子不肯離開她的吊腳樓、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雖然不做聲,但她的家人便出來干涉,如果還不走,一瓢冷水從窗子上潑下來,意思是叫你快走開?!靶懈枳隆钡鶍屖遣蛔钄r的。因為他們覺得兒女談情說愛是有人看得起,臉上光彩。對歌時,小伙子彈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們都在仔細聽,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來答最好。在不同的季節(jié)要唱不同的歌,在問答式的對唱中,最容易看出誰懂得的事理多,見識廣。許多青年就是在這種“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動中加深了解,最后結(jié)為美滿幸福的家庭。
斗牛節(jié) 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yǎng)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芭M酢钡娜Χ嘟ㄔ诠臉歉浇?,干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jīng)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每年農(nóng)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節(jié)。節(jié)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