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13:27:38
婺源會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大柵欄大耳胡同6號,是一座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建筑。
婺源會館,又稱徽國文公祠,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年間,初建在石猴街路西。后移至大耳胡同,并更名為婺源新館。新館的建設得到了嘉慶年間程紉蘭、程眾釗等人的籌資支持。會館坐南向北,平面布局分為三路,中路為主要建筑所在,共為兩進。會館大門面闊3間,進深5中為門道,設實榻大門及余塞板,兩側(cè)為值更房。第一進正房面闊3間,進深7檁,前出廊;第二進正房面闊3間,進深5,東西配房均僅1間。此外,館內(nèi)墻上嵌有嘉慶、道光年間石碑8塊,是歷史的見證。
婺源會館的建筑風格獨特,屋頂采用合瓦頂,戲臺在南面,后接扮戲房5間,其余三面為樓座,外觀為重檐式。戲樓北部為過廳5間,五檁,前出廊加前廊。再后即為“碧玲瓏館”,面闊5間,六檁懸山頂。會館的梁架為原物,但裝修已有所改動。整個會館占地面積約1088平方米,建筑面積1607.48平方米,原有平屋75間,披屋5間。
婺源會館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歷史建筑,也是一處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景點。它見證了京杭大運河的繁榮和徽商在北京的活動,同時也是京劇名伶荀慧生在北京的較早住處。如今,婺源會館已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傳統(tǒng)地名保護名錄》,成為了傳統(tǒng)地名保護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