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16:48:04
禪意,是個玄妙的詞,很多有禪意的句子,看上去就會讓我們心靈寧靜,并且能從中悟出很多道理來。
在古詩詞當(dāng)中,有很多詩詞,表面上看著像是寫景色的,但是你越品越覺得有味道。
這些詩詞里面,蘊含著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而“禪意”這個詞,就出自于劉長卿的這首詩。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唐代:劉長卿
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在那青色的苔蘚上可以看到清晰的腳印。
白云在靜靜的小島上空漂浮,門前因為少有人來,已經(jīng)長滿了青草。
雨后的青松格外地蒼翠,跟著山路一直走就可以走到流水的源頭。
再看那溪水里漂浮的落花,這一切都妙不可言。
劉長卿的這首詩,讀上去就讓人覺得分外的寧靜,仿佛帶我們走入了一個幽靜的山中。那里白云朵朵,溪水潺潺,綠草幽幽。
而道人隱居的地方,就坐落在這個寂靜的場所。此刻,話已多余,就只是享受這份淡然的心境就好。
說到禪意的詩,肯定得提到“詩佛”王維。
王維有很多的詩都非常的有意境。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個人也有一個人安然的樂趣,就算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但獨處的樂趣就在于內(nèi)心的寧靜。
再比如下面這首詩,太美了!
《酬張少府》
唐代: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是寫給張九齡的。從“酬”字看,應(yīng)該是張九齡先寫了信給他,邀請他入仕,而他回信說:
我年紀(jì)大了就只喜歡安靜,對所有的事我都不關(guān)心了。我想了想,我其實也沒什么好的計策,只知道回到大自然間享受安閑的生活。
迎著松樹林間吹起的微風(fēng),我可以敞開胸懷,在山間的月色下,我可以獨坐彈著琴。
你問我那些如何能通達(dá)的問題,我可沒心思去想,我要唱著漁歌,劃著船去到河浦的深處了。
這里的“窮通理”指的是什么原因?qū)е赂F,怎樣做能通達(dá)的道理。
王維此時已經(jīng)是事不關(guān)心了,當(dāng)然不會再去回答張九齡的這個問題。其實整首詩也在說:何必在乎是否能夠通達(dá)顯貴,看我這樣沐浴著松風(fēng),對月彈琴的日子多愜意??!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yuǎn)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這首詩首先描述了一個夏日清幽的場景:
大船在碧波當(dāng)中暢行無阻,看那天空和流水仿佛融為了一體。
遠(yuǎn)處層疊的山巒北面生出朵朵云霞,太陽在水中的影子隨著流水蜿蜒流淌。
蟬聲越響亮越顯得林子的幽靜,鳥兒婉轉(zhuǎn)的啼叫更顯得山的寂靜與空曠。
我很想歸隱在這個美好的地方,我常年在職場打拼已經(jīng)厭倦了。
這三首詩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歸隱”,仿佛只有歸隱了才能有寧靜的生活。
就如同現(xiàn)在工作生活纏身的我們,也很想擺脫俗世的紛擾,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閑看桂花落,坐聽鳥鳴澗。
但又不甘心如此,畢竟還有很多要去做的事,很多未盡的責(zé)任。我們的一生就在這樣那樣的想法當(dāng)中,蹉跎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