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0 12:59:28
1866年8月19日,當醉心于洋務,一心想自造戰(zhàn)艦加強海防的閩浙總督左宗棠從福州城出發(fā),前往40里外的馬尾鎮(zhèn)勘查正在籌劃中的船政局廠址時,他看到了一個地勢險要的天然良港。
馬尾鎮(zhèn)前面的馬江是閩江的支流,“水清土實,深可十二丈,潮上倍之”。位
于馬江北岸的馬尾距離閩江出??谶€有百余里,沿江小島遍布,山峰夾江而上?!皵凳陙?,外國輪船夾板船,常泊???,非土人及久住口岸之洋人引港,不能自達省城。”
40華里的距離并不遙遠,對在福州辦公的閩浙總督而言,往來船政局督察工作不算辛苦。就這樣,仿佛是天時地利人和,福建船政局,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遠東第一船廠落腳在馬尾。
幾個月后,左宗棠被朝廷選中調往陜甘鎮(zhèn)壓民變,這位近代史上權傾一時的洋務重臣選中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接替他處理船政事務。又過了幾個月,當沈葆楨獨自一人來到馬尾鎮(zhèn)與村民商量征地賠償時,他沒有想到,朝廷的計劃竟然遭到了村民的激烈反對,即便朝廷開出了優(yōu)厚的賠償金,但村民們卻根本不愿意出賣被劃在船廠范圍內的近600畝土地。
被亂石雜物趕出村子的沈葆楨一怒之下,調來了數艘炮艇,停在馬江之中,威脅村民交出肇事者,否則開火攻村。最終,在砍殺了兩名帶頭肇事的村民之后,農民們接受了朝廷開出的條件,建設用地征齊了。
除了沈葆楨,左宗棠還選擇了法國軍官日意格,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后,日意格帶著他在本國物色的木匠、鐵匠、鎖匠等一班人飄洋過海,來到陌生的馬尾,對他們來說,這里更像是一個天堂。這些在歐洲過著貧窮生活的青年技術工人,得到了清王朝的優(yōu)待,日意格每月工資高達1000兩,相當于清朝一品大員的幾十倍,一般工人每月也有200多兩,數十年之后,這批人合約期滿返回法國時,已經由當初的一文不名成了暴發(fā)戶,在法國購置田產、股票。
船政局是在186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動工的,第二年7月,沈葆楨正式上任。根據日意格的記載,“工廠的第一批工人看見的是一個既沒有外國機器,也沒有工具的河流……田野中惟一的一座小屋子成了鍛造車間,屋中兩座鐵爐馬上生火,用中國的鐵錘開始了工作,第一根鐵釘就在這里打成。”19世紀60年代,正是清王朝一心一意進行經濟改革的時代,成立總理衙門,由奕?任事務大臣,經管外交、通商、海關、訓練新軍、同文館,同時經營修路、開礦、制造等事務,掀起了一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熱潮。1866年至1869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二三千人規(guī)模的馬尾造船廠很快崛起在馬江之畔,占地600畝,設備齊全,規(guī)模宏大,在遠東地區(qū)首屈一指。
此后的30多年里,馬尾船廠為清王朝造出了40艘艦船,占當時國內總量70%,組建了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海軍,并為北洋、南洋兩支水師配備了大量艦船和將領。其間,清王朝的三支水師分別經歷了中法馬江海戰(zhàn)和中日甲午海戰(zhàn),敗給教自己造船建軍的法國老師尚可理解,但敗給同樣剛剛起步的日本海軍,則讓國人無地自容。1907年,清政府飭令慘淡經營的船政局停止造船。
1911年,辛亥革命風起云涌。動蕩的時局下,造船事業(yè)已無人關心,馬尾船廠一度淪為賣廢鐵度日,“三五匠徒,蓬頭垢面,菜色凄涼”。至1949年止,又一個30多年里,隨著政權的更替,馬尾船廠一直在打爛——修復——再打爛的圈子里輪回。其間,一共更替了近20名領導人,修過軍艦,造過商船,甚至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1950年,當解放軍開進馬尾時,船廠已是滿目荒涼,雜草叢生,只有一座輪機車間的破廠房和積滿淤泥的船塢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有過“遠東第一船廠”的輝煌。經過4年勞動,靠工人的雙手從地下挖出了幾百萬塊磚頭和幾十噸的廢鋼鐵,并清除了丟在原船塢荒草地上的幾顆沒有爆炸的炮彈。老工人周德成說:“光我們揀的磚頭,就蓋起了4座共70間職工宿舍和3排36間辦公室。”
解放后因為臺灣問題,福建成為對臺一線,不適合大型軍工企業(yè),從此河道淤泥堆積,馬尾船廠復興無望。
這些磚頭、廢鋼鐵是船廠留下來不多的有價值的東西了,馬尾船廠龐大的建筑,有的毀于戰(zhàn)亂炮火,有的坍塌于風侵雨蝕,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那座法國人建造的輪機車間。那些熟練的技術工人、那些幾代人積累下的造船圖紙、心得,全都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