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00:12:06
這篇文章,我之前是有看過的,收獲頗豐。最近弄一個新產(chǎn)品文案,又翻出來認真研讀了一下,真的是特別合適抓破腦袋想寫好新品文案的人,很適用。引薦給大家,用起來。
當你想賣一瓶200元的洗發(fā)水,產(chǎn)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樣寫??一種很牛的洗發(fā)水,神普通的滋養(yǎng)效果?當你新發(fā)布了一款超極黑科技充電器,產(chǎn)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樣寫??XX超級插座,8項功用改良,推翻體驗?當你創(chuàng)業(yè)做了全新的定制襯衣,產(chǎn)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樣寫??XX定制襯衣,時髦貼身,定制你的專屬襯衣?上面的文案,簡直契合了任何一個文案人寫文案的直覺反響——既然要寫文案,就好好引見本人的產(chǎn)品,讓用戶關注本人的產(chǎn)品。以至,這也契合很多人對營銷、廣告的了解:寫文案,打廣告,就是為了讓消費者關注你的產(chǎn)品!?但對新產(chǎn)品來說,文案第一步真正要做的,常常并不是把消費者的留意力轉移到產(chǎn)品身上,而是把他們的留意力轉移到他們本人身上。在關注你的產(chǎn)品之前,先讓用戶關注他們本人。?比方上面的高檔洗發(fā)水文案,當你說 “神普通滋養(yǎng)效果”,用戶就要問:我用海飛絲用的好好的,干嘛要改動?洗發(fā)水不就是30元的東西嗎?還賣這么貴。?
你的產(chǎn)品與他們過去的習氣顯著不同 (“習氣了普通洗發(fā)水”),假如直接讓他們關注你的產(chǎn)品 (“我的洗發(fā)水多好多好”),他們是沒有理由去改動習氣的。任何人都懶得改動本人的習氣。是的,用戶也不想改動本人。所以創(chuàng)新產(chǎn)品文案最難寫,所以20世紀的切片面包機用了15年才提高,所以智能手環(huán)火了這么多年,用的人還是很少??傊?,用戶就是習氣墨守陳規(guī),就像被 “冷凍” 了。?而假如你就要發(fā)布新產(chǎn)品,改動消費者他們的習氣,就必需先讓他們關注本人。比方同樣是200元洗發(fā)水,你先說: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但是卻用39元超市洗發(fā)水。?這樣寫,就喚起了用戶的痛點,讓用戶從 “難以承受改動” 的冷凍狀態(tài),變成 “想要尋求新計劃” 的凍結狀態(tài)。這時分,讓他們開端關注你的產(chǎn)品,才是勝利的。?那么詳細怎樣凍結呢?如何讓用戶開端關注本人,產(chǎn)生改動的動機??無數(shù)文案教材說了 “要抓痛點”,“要直指人心”,“要讓人有購置動機”,那這種痛點和動機到底是哪里來呢?其實很簡單,回歸到心理學最根底的定義,任何的動機和需求,都源于一個 “沒有被完成的目的”。?普通狀況下,人都是不想改動的。我們習氣了用普通杯子,即便看到智能水杯,第一反響也是不會買。但是當用戶感知到本人有一個 “沒有被完成的目的”,就會想要經(jīng)過某種行動(比方購置你的產(chǎn)品),來完成這種目的,從而改動行為。?那么如何刺激這種 “沒有被完成的目的”??我們曉得,人有兩種狀態(tài):理想狀態(tài)(我理想的樣子)和理想狀態(tài)(我理想的樣子)。絕大局部狀況下,理想狀態(tài)和理想狀態(tài)是重合的。?比方一個成果普通的學生,承受本人的成果普通(理想狀態(tài)),同時也以為本人成果也就這樣了,根本也不會更好了(理想狀態(tài))。?而要刺沖動機,要讓他改動,就必需讓 “理想狀態(tài)” 和 “理想狀態(tài)” 之間產(chǎn)生缺口,從而呈現(xiàn)一個 “沒有被完成的目的”。?一種辦法是降低一個人的理想狀態(tài),讓一個人認識到 “問題”,比方說 “孩子啊,不進則退,不進則退”。?
另一種辦法是進步一個人的理想狀態(tài),讓一個人認識到 “時機”,比方說:“孩子,俞敏洪當年英語學習也不好,還不是最終勝利了?努力一下你也有時機”。?總之,假如想要 “凍結”,想要讓人能夠承受某種新產(chǎn)品,就需求讓他們的理想和理想之間產(chǎn)生缺口,而發(fā)明這種缺口,有且只要2種方式:?
給他們一個問題—降低理想狀態(tài)
給他們一個時機—進步理想狀態(tài)
01給他們一個問題——降低理想狀態(tài)?
比方前面的200元高端洗發(fā)水凍結文案,先說 “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給用戶塑造了一個 “身份”。
這個身份既是用戶的理想(很多女性確實是這樣),也是她們的理想(她們很喜歡這個身份)。這個時分,理想和理想之間并沒有差別。
然后立即經(jīng)過轉機,降低用戶的理想狀態(tài)——“但是卻用著39元超市洗發(fā)水”,從而讓理想和理想之間產(chǎn)生了缺口。
這個時分,用戶就處于 “凍結狀態(tài)”,TA的關注點并不是在產(chǎn)品上,而是在本人身上。
覺得本人如今的狀態(tài)不合理,想要急于處理問題,想要改動現(xiàn)狀,這樣,需求被喚起了。
接著,你立馬推出 “200元一瓶的洗發(fā)水”,用戶才變得容易承受。
總之,假如你是一個新產(chǎn)品,用戶可能沒有需求,也不想改動本人,這個時分讓他們關注你的產(chǎn)品常常效果不高。
此時你需求先 “凍結”,讓他們先關注本人,認識到本人有一個沒有被完成的目的,一個方式就是降低他們的理想狀態(tài),讓他認識到有?“問題”,有 “不合理”。
而這時分,推出你的產(chǎn)品,才是容易被承受的。
上面這種塑造不合理的辦法是 “身份不合理”,先塑造一個身份,然后指出用戶的某種行動不契合該身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找到 “不合理 ”的辦法,比方事物之間的不合理、人行為的不分歧等,你要做的就是經(jīng)過一步步的剖析,尋覓這種不合理,降低用戶的理想狀態(tài)。
這里給大家一個 “凍結文案模板”。舉個栗子:360超級插線板面臨的應戰(zhàn)是,用戶早就習氣了普通插線板,我們需求先 “凍結”。那么步驟是什么呢?
(1) 你的產(chǎn)品—360超級插線板(2) 用戶在運用你的產(chǎn)品之前的狀態(tài)是什么——普通插線板
(3) 這種狀態(tài)有什么不好——不平安、落后、不美觀、沒有USB
為什么這種 “不好” 是不合理的?
比方說要主打 “不美觀”,那么 “插線板不美觀” 為什么是重要的?哪里不合理了?能夠說跟其他家具不分歧:
你的家里被裝修設計師精雕細琢,但敵不過一個粗糙丑陋的插線板。
再比方說 “普通插線板落后”,那么 “落后” 為什么是重要的?哪里不合理?能夠說跟配它的手機不分歧:
你的手機是最近3年的新科技,但配它的插線板卻是上世紀的創(chuàng)造。
你能夠本人學會運用這個剖析模板,來尋覓痛點,凍結用戶:
比方 “一朵棉花” 床品四件套(價錢600左右),與大多數(shù)人習氣不分歧(他們買的很廉價),所以直接說產(chǎn)品可能讓人難以承受。
這時分能夠先拿凍結模板去凍結:
用戶用普通幾十塊的四件套為什么是不合理的?我們發(fā)現(xiàn)與白晝的行為不分歧——
白晝出街,舍得買大幾千的衣服,而四件套每天都要睡,為什么就不能一樣買點好的?
產(chǎn)品文案因而能夠先這么說:
再比方3D定制西服,直接說 “定制你的專屬西服”,用戶很難承受——我為什么要改動本人?如今的西服很好啊。
因而能夠先找出過去的不合理,比方:“人的體型成千上萬種,但西服的型號只要10種?!?/p>
02給他們一個時機——進步理想狀態(tài)
在處理這個問題前,應該先搞分明:為什么有時分,人們不想進步理想呢?
假如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不想進步理想狀態(tài),只想安于現(xiàn)狀的緣由,自然就有方法經(jīng)過文案來刺激TA的理想。
依然從 “小明” 動手,假定有個學生小明,他為什么會不想進步本人對成果的追求?普通來說有3個緣由:
可能是動機問題——并不覺得學習好很重要可能是 “不曉得還能夠更好”——覺得本人成果不會再提升了
可能是 “行為有障礙”——覺得要想成果更好,需求付出的努力太大
針對3種不同緣由,“進步理想” 的文案肯定也就不一樣:
同樣,你在寫 “凍結文案” 的時分,也需求讓用戶先關注本人,看看是哪種緣由招致沒有 “更高理想”。
比方樂純有一款酸奶是FIT酸奶,定位是 “減肥”(能夠代餐)。原本文案是這樣的:
這樣可能有什么問題呢?
說到減肥,用戶的第一反響并不是酸奶,而是健身、跑步或者少吃飯。
而文案也并沒有闡明為什么要經(jīng)過酸奶來減肥,這就會招致難以改動用戶的過去習氣。
如何凍結?能夠用另一個獨家凍結剖析模板,找一下:為什么用戶不想減肥?
大局部用戶為什么不進步對減肥的追求呢?我以為不是動機問題(TA們都想減肥),也不是 “不曉得還能夠更好” 的問題(一切人都曉得還能夠更瘦的)。
更大的緣由來自于:行為有障礙,比方減肥我常常意味著餓肚子,意味著高度自制力。
所以,這個產(chǎn)品自身處理的痛點可能并不是 “減肥” 自身,而是經(jīng)過高飽腹感低熱量的食品,降低減肥的障礙——飽腹感和減肥其實并不矛盾。
因而,把文案簡單改了下,經(jīng)過降低減肥障礙(饑餓感),讓人進步了理想狀態(tài)——原來,飽腹和減肥,還能夠兼得??!
總之,“凍結” 一個用戶,刺激TA的需求和動機,除了 “降低理想,認識到一個問題外”,還能夠進步TA的理想,讓TA覺得 “原來,我還能夠這樣……”
比方之前幫一個O2O上面修電腦的平臺寫產(chǎn)品文案,其中有一項效勞是 “改換SSD”,假如想要經(jīng)過 “進步理想” 的方式來凍結,如何剖析呢?
首先,用戶換了SSD之后,更好的狀態(tài)是什么?當然是電腦速度快。
那用戶之前為什么不追求該狀態(tài)?什么阻攔了這個理想?可能有3大緣由:
那么這幾個阻攔要素到底選哪個呢?
眾多競爭對手用的其實是 “動機問題”,大量篇幅說 “電腦太慢,耽擱工作”,“電腦飛快,提升效率” 之類的。
但我以為大局部用戶不存在動機問題——任何一個用舊電腦的人,都會想要更快的。
那么關鍵阻攔要素是什么?
一局部人是 “不曉得還能夠更好”,之前不理解原來改換SSD固態(tài)硬盤能夠進步電腦速度,即便曉得,也不分明到底能夠有多快。所以能夠說:“電腦開機,也能夠快過iPhone”。
還有一局部人是 “行為有障礙”,他們覺得進步電腦速度,一定要買個新電腦。那讓他們感知到 “時機”,就能夠消弭該障礙,說:“舊電腦卡慢,其實不用換電腦”。
最終,選擇分離這兩條:
總而言之:
為新產(chǎn)品寫文案,絕大局部人的第一反響是:描繪高大上的功用,讓人關注該產(chǎn)品。
而真正應該做的是:先經(jīng)過文案,讓用戶關注他們本人,看到本人有一個 “沒有完成的目的”。
如何讓用戶覺得到一個 “沒有被完成的目的”呢?
任何的需求都來自于理想和理想的差距,要么嘗試 “降低理想狀態(tài),讓他們認識到一個問題”,要么就選擇 “進步理想狀態(tài),讓他們認識到一個時機”。
這樣,才能夠讓用戶掙脫那種 “墨守陳規(guī)”、“不想改動” 的狀態(tài),變得 “想要尋求新計劃”,變得 “可能聽聽你怎樣說”。
欲要賣新產(chǎn)品,先凍結。
這些內(nèi)容是在“攬客魔課堂”里理解到的,希望對你有所協(xi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