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16:31:40
“分子”、“原子”和“晶相圖”成為50年代60年代西方流行的裝飾圖樣,廣泛地出現(xiàn)在眾多的日用品、室內(nèi)裝修和公共建筑中。這種趨勢并不僅在英國,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也遍及美國和西歐各國。設計家采用將原子結構放大數(shù)億倍的設計方式,如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展覽會巨大的原子模型建筑,由安德魯·波納克與安德魯·沃特基設計,采用鋼和拋光鋁材料結構,它對4100萬觀眾造成了重大的影響。許多觀眾在原子模型建筑頂部的餐廳吃過飯,在下部的酒吧中喝過飲料。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21世紀”展覽則設一個高高的尖塔,上面帶有“飛碟”形餐廳,觀眾通過傳送帶可以方便迅速地來到展覽現(xiàn)場。50年代的德國衣架設計,彎曲的硬桿連接紅、黃、藍色的分子形狀圓球,反映出科學技術對于當時設計的影響。從1946年起美國設計家喬治·尼爾森便為霍華德·米勒公司從事裝飾設計,他設計了一系列的公司和產(chǎn)品標志,采用不同的色彩作為視覺識別的標記。1949年喬治·尼爾森為米勒公司設計的時鐘,采用分子結構形狀的球體來顯示時間,形成了有趣的墻面裝飾效果。1960年美國設計家雷蒙德·羅維設計的壁紙,不同顏色的色帶上帝有雪花形狀的圖案,風格與英國“節(jié)日樣式小組”的設計有著類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