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1 22:31:19
山西大同東街古建筑叫晴遠樓。
晴遠樓簡介:
晴遠樓位于渾源縣城西關(guān)街牌樓西路南。北面是近幾年新建的臨街高樓,南面是成片的民居,中間是建樓施工后留的一條小路,晴遠樓同無數(shù)矮小的民居就在小路的南邊。晴遠樓處在垃圾堆和電線桿包圍之中,大門用碎磚封堵,看樣子已經(jīng)有很多年沒有人住,周遭破敗不堪,一副頹敗蕭瑟之氣。可一眼望去就看到這座小樓的二樓精美的磚雕和對聯(lián),居然磨毀不重,清晰無比,猶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蓮,頓覺難掩其風華。
破敗的民居中居然有如此有精美磚雕和樓閣式建筑,讓我大吃一驚。想到這種建筑處于無保護狀態(tài),又是深感遺憾和無奈。
近距離欣賞此建筑,發(fā)現(xiàn)墻角露出的木制“立柱”和“枋”完好無損?!傲⒅焙汀拌省边@些木制構(gòu)件以一種框架的形式互相牽搭起來,以承托整座房子的重量,其粗細比例配合的非常合適,是以歷經(jīng)多年風雨依然屹立。小樓的二層開有四個不大的窗戶,一層是一個開闊的大門庭,因有木柱等木構(gòu)件的支撐,墻壁并不承擔負重問題,門窗的位置處理的非常自由。這種建筑方式完全符合中國古建筑的特征,“墻倒房不塌”的說法在這里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乍看起來,晴遠樓就是一座清代的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建筑,極具地方特色,為研究清代樓閣式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
晴遠樓現(xiàn)在看似一座孤樓,它實際是一處“南為主”院子的主建筑。以前,這處院子的大門朝北臨街,院門是簡陋的泥頂雙扇木門,院門前有五級臺階,整處院子呈長方形狀,東西短,南北長,南面主建筑就是二層的晴遠樓。院子東、西墻與晴遠樓的東、西外山墻平齊,院子里蓋有東、西廂房,廂房因東西狹窄而進深較淺,東、西廂房的中間是院內(nèi)走道。2000年前后,渾源縣西關(guān)街改造時,因路面拓寬以及蓋臨街樓,院子被征占,東、西廂房被拆,現(xiàn)只存南端的二層小樓。
晴遠樓地處的西關(guān)街,在清代時稱為順成街,是由渾源知州張崇德在順治十七年(1660)開始營建的。清代的順成街店鋪鱗次櫛比、商賈云集,是晉北繁榮的商品集散地,享譽晉冀蒙,直至日寇入侵后漸漸衰落。順成街位于渾源西城門的西面,商業(yè)地理位置優(yōu)越,臨街鋪面可謂寸土寸金,晴遠樓所在院子東西跨度不大,估計是兩處商鋪中間的位置。在清中期,好的臨街鋪面應該是東西跨度大的建筑,地勢狹窄的間隔地帶是不會建比較講究的房子,據(jù)此推測它建于清晚期的可能性較大。
晴遠樓是硬山頂?shù)耐聊窘ㄖ?,一樓的門庭及屋檐都是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特色,二樓的東、西外山墻上各置有一個圓形窗戶。這種圓形窗戶常見于寺廟,民居出于保暖、觀瞻以及信仰的考慮,很少采用這種樣式,這是一個奇怪之處,但它確實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元素。
在晴遠樓的二層的南北兩面,采用的是半圓拱券形式的窗戶。拱券建筑形式在中國一直就有,趙州橋就是最顯著的例子,但在晉北的農(nóng)村里,民居的窗戶建成拱券形式極為少見(窯洞除外)。在清末民初時,晉中以及一些沿海城市的建筑因受西風東漸,窗戶、大門有拱券這種形式。
其實,半圓拱券式的建筑結(jié)構(gòu)是古羅馬建筑的顯著特征,這種建筑形式在清末時隨著傳教士傳入中國,一度成為西洋建筑的一個標志。渾源全部的清代建筑的窗戶都是窗欞式的傳統(tǒng)形狀,唯有位于余井巷的耶穌教堂(俗稱“洋堂”)的窗戶是拱券式的?!把筇谩蔽挥谑冀ㄓ诠饩w二十年(1894),庚子拳亂時被毀,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建,晴遠樓和“洋堂”是渾源僅有的兩處拱券窗戶的建筑,因此,可以推測晴遠樓的建造時間可能與此不遠,應是受了西洋建筑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