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5-12 10:42:50
苗族選擇建造吊腳樓而非直接在土地上蓋房的原因,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緊密相關。在貴州多山的地形中,搭建高蹺式的房屋更適合當?shù)氐耐良易灞?,可以避免地面潮濕的問題。建筑,如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言,是凝固的音樂,它蘊含著不可忽視的魅力。湘西,沈從文的故鄉(xiāng),擁有排排苗族吊腳樓,這些建筑不僅工藝精湛,而且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國歷史上的記載顯示,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居住習慣。北方人傾向于住在山洞里,而南方人則住在巢穴般的建筑中。這一點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房屋遺骸中有所體現(xiàn)。湘西苗族的吊腳樓正是這種古老建筑技術的延續(xù),它們是為了適應山區(qū)的新環(huán)境而逐漸發(fā)展完善的。
湘西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密林之中,使用當?shù)夭牧辖ㄔ旆课菔浅B(tài)。木屋、青石墻、黃土墻、黑瓦屋頂,這些古色古香的高蹺建筑構成了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風格。中國民俗學的奠基人鐘敬文指出,建筑是“物化的生活”和“空間化的社會生活”的體現(xiàn),其特色受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
湘西苗族居住在高寒山區(qū),山勢險峻,不便于基坑開挖。加上該地區(qū)多雨潮濕,磚石結構的房屋底部容易受潮,不適宜居住。因此,苗族人民傾向于選擇靠近山水、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方建造干木建筑,即吊腳樓。這種建筑被認為是山地條件下干欄式建筑的獨特創(chuàng)造,具有斜山式木框架、斗梁式干欄結構。
苗族建筑文化的深厚歷史可追溯至九黎部落,先祖蚩尤曾居住在太湖一帶。苗族先民參與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形成。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苗族先民的住宅建筑屬于干欄式建筑。住宅建筑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更是這些文化內涵的物質傳承形式。